天水市政府信息交互平台 天水政务服务网
当前位置:首页 >> >> 文件 >> 天政办发 >> 正文
[天政办发〔2017〕173号]365bet在线官网办公室关于印发天水市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天水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www.njue-eduzs.com   时间:17-11-10 09:15:28   来源:365bet在线官网办公室 

365bet在线官网办公室关于 
印发天水市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天政办发﹝2017﹞173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市属及驻市有关单位: 
  《天水市“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365bet在线官网办公室
2017年11月6日

 

天水市“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7﹞15号)和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天政办发﹝2016﹞56号)精神,进一步加快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切实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推进残疾人与全市人民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扣一个中心(加快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跨越发展),围绕两个体系(建设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狠抓三个环节(落实法规政策、规范基层组织、拓展服务领域),破解四大瓶颈(扶持资金、援助项目、基础设施、专业队伍),加强五项工作(康复服务、扶贫解困、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宣文维权),圆满完成“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既定目标,让广大残疾人在共建共享中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生活得更加殷实、更有尊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相结合。既要突出政府责任,将残疾人小康纳入大局,确保残疾人公平享有基本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依法维护好残疾人平等权益;又要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残疾人组织和市场机制作用,满足残疾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为残疾人就业增收和融合发展创造便利化条件和友好型环境。
  2. 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既要通过普惠性制度安排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存发展需求,又要通过特惠性制度安排给予残疾人特别扶助和优先保障,解决好他们的特殊困难和特殊需求。
  3. 坚持加强扶助和自强自立相结合。既要多方加大对残疾人的扶助力度,解决好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要充分发挥残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残疾人自强自立,提高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帮助残疾人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4. 坚持统筹兼顾与分类指导相结合。既要推动县区、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加强对农村、少数民族县和残疾儿童、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家庭的重点扶持,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和不同类别残疾人小康进程,又要充分考虑城乡和县区差异,使残疾人小康进程与当地全面小康进程相协调、相适应。
  5. 坚持重点突破与注重长远相结合。既要摸清底数、找准根源,以残疾人工作问题清单定需求,以残疾人的脱贫、康复、就学、就业等需求定项目、定政策,集中力量解决当前最紧迫、最基本的困难和问题,又要谋划实施一批对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有实质推动和深远影响的项目,重点突破制约瓶颈、补齐短板。
  (三)主要目标
  ——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6.5%,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目标人群覆盖率预期性指标>95%。
  ——城乡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7%,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脱贫率达100%,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存量危房改造率达100%。
  ——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80%,残疾人辅助器具
  适配率达到80%,建立市、县、乡三级康复服务体系,实施康复民生项目,使6291名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
  ——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城市低保差额保障对象中的残疾人本人补助水平上浮20%。
  ——发展残疾人扶贫基地100个,安置500名残疾人就业,辐射带动 5000户残困户增加收入,扶持18000名残疾人改善生产生活状况。
  ——培训4500名残疾人,帮助680名城镇残疾人就业,扶持4200名农村残疾人稳定从业。
  ——资助2250名贫困残疾学生就学,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到90%。
  ——基层残疾人组织全面规范达标,全市残疾人工作力量得到切实加强。
  ——依托有关部门或社会力量建设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5个,为150名精神、智力、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有效服务。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实施康复项目,全面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
  1. 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制定落实《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完善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以残疾儿童、持证残疾人为重点,全力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项目,确保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康复服务”。市、县区政府将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与精准扶贫、健康扶贫等统筹安排实施。以县区为单位组织开展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康复需求入户调查,以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为目标,进行康复评估,开展个性化康复服务,并纳入认定的康复服务机构进行康复服务。
  2. 开展辅助器具推广和服务工作。建立覆盖城乡的辅助器具服务网络,推进辅助器具服务进社区、进家庭,提高辅助器具的适应性和使用率,提升辅助器具服务能力,免费为有需求的持证残疾人、残疾儿童适配基本辅助器具。发挥社会组织、基层卫生专业人员、社区康复协调员、残疾人、志愿者等作用,广泛开展辅助器具需求调查、信息咨询、转介、宣传等。要加大资金投入,市、县区政府对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给予补贴。加强市、县区辅助器具服务机构建设,为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3000件,为250名残疾人装配假肢、矫形器,为400名低视力患者配发助视器。
  3. 着力培养建立康复专业人才队伍。开展残联系统康复专业人才实名制培训工作,制定全市实名制培训计划、培训目录,健全培训网络,设立市级实名制培训基地,实现全市残联系统康复专业人才实名制培训全覆盖,并录入《全国残疾人康复人才数据库》。充分利用市级财政康复配套经费,培养建立康复骨干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健全康复人才培训网络和管理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康复专业人才在岗培训工作机制。积极探索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康复服务人才专业化水平,加强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建设,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制度。
  4. 实施残疾人健康档案建设项目和儿童残疾筛查项目。依托各级专门康复机构,开展残疾人健康体检和残疾评估,精准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逐年建立残疾人健康档案数据库,使残疾人档案管理网络化、信息化。开展0~6岁儿童残疾筛查,建立儿童残疾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救助网络,推进儿童残疾筛查、诊断和康复转介制度的建立,实现儿童残疾早期筛查、治疗和康复训练,预防和减少残疾的发生,减轻残疾的严重程度,帮助残疾儿童提高重建生活自理、学习以及社会交往的正常能力。
  5. 加大康复项目实施力度。积极组织实施彩票公益金康复项目、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以及国内外康复援助项目,为1100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为3000名听障患者配发助听器、为500名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费医疗救助,为260名肢体残疾儿童提供免费肢体矫治手术和术后康复训练,依托康复机构和学前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学前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和康复。
  6. 全面加强残疾预防工作。建立健全产前筛查诊断网络,广泛开展新生儿缺陷筛查,建立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制度,有效控制自闭症、脑瘫、重度智力残疾等先天残疾的发生。落实国家免疫规划和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大量减少传染病致残。普及残疾预防知识,提高公众残疾预防意识。组织好全国爱耳日、爱眼日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重点做好新婚育龄夫妇、孕产期妇女、有害环境地区居民、交通和矿山行业职工、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婚前卫生指导、咨询和医学检查。
  (二)大力推进扶贫解困,全面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
  1. 坚决打赢残疾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实施意见》、“1+18”精准扶贫方案及《天水市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将残疾人贫困户纳入扶贫建档立卡动态管理范围,对达到脱贫标准的对象按验收程序有序退出,对返贫对象按识别程序重新纳入,实现有出有进的动态管理,使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贫困户全部建档立卡,并落实残疾人精准扶贫各项普惠特惠政策措施,确保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精准识别无遗漏,精准帮扶无遗漏,真实脱贫无遗漏。
  2. 加快推进农村贫困残疾人精准扶贫工作。每年以适当数量对农村从事养殖、种植、维修等创业就业的贫困重度残疾人,给予适当的财政扶持。将具备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和资金规模、经济效益好、带动残疾人就业从业5人(含5人)以上的企业(不含福利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经济体认定为残疾人扶贫基地,根据安置残疾人数给予不等的资金扶持。积极争取财政扶贫资金专项用于残疾人扶贫并逐年加大,全面落实扶贫贷款贴息政策,扶持发展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扶贫对象家庭参与养殖、种植和设施农业等增收项目。积极争取扶持项目,培育阳光助残扶贫示范基地55个,培育残疾人致富带头人55名,依靠科技、项目、产业、信息带动9500名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
  3. 加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整合培训资源,扶持创建5个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展残疾人劳动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确保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家庭中至少有1名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组织引导和奖励支持各地“能人”带领有劳动力的残疾人外出务工,力争建档立卡残疾人贫困户户均有1人能外出务工或季节性就地打工,稳定增加残疾人家庭工资性收入。扶持发展残疾人农业科技示范户,引导农村残疾人应用现代科技脱贫致富。全面开展残疾人汽车驾驶培训工作,培训残疾人汽车驾驶员500名。为全市5300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免费提供职业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6500名残疾人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靠技能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4. 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支持发展残疾人电子商务,将具备条件的残疾人纳入全市电商支持计划和电商扶贫人才培训体系。对残疾人申请开办网店的,减免相关规费。通过与当地电商龙头企业、网络经纪人、能人大户、专业协会开展贫困户网店“一对一”对接,帮助残疾人提高网店运营效益。进一步完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力争实现有贷款意愿、符合贷款条件的建档立卡残疾人贫困户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全覆盖。引导农村建档立卡残疾人贫困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鼓励和支持残疾人农户以土地和农业设施、机械等作价入股的方式,参与或组建专业合作社,按股分享经营收益。强化惠农政策落实,全面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各项奖补政策。
  5. 深入开展帮扶残疾人工作。组织实施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行动、残疾人精准康复扶贫行动、残疾人青壮年文盲扫盲行动、产业扶持助残扶贫行动、电商助残扶贫行动、“妇女编织”扶贫助残行动、阳光志愿者助残扶贫行动、残疾人脱贫典型示范引领行动等专项行动,切实帮助贫困残疾人脱贫解困。紧密融合精准扶贫,依托“人大代表在行动”“光彩事业”“爱心包裹”等社会扶贫活动,加大残疾人帮扶工作力度,把帮扶残疾人常态化,强化帮扶工作组织管理,改善帮扶工作机制,提高帮扶工作实效,帮扶8300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解决生产生活、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困难。
  (三)大力构筑保障体系,全面扩大残疾人救助范围。
  1. 提高残疾人社会救助水平。将符合条件的城乡残疾人家庭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城市低保差额保障对象中的残疾人本人补助水平上浮20%。农村家庭主要成员为重度残疾且缺失劳动力、无收入来源的农村家庭,列为一类保障对象施保。对生活困难、靠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户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经个人申请,可按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完善残疾人医疗救助、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相衔接的医疗费用结算机制。加强残疾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将低保和特困救助供养人员中的残疾人纳入重点救助对象,适当提高残疾人重特大疾病门诊和住院救助标准。对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残疾人家庭或个人,市、县区民政部门要纳入临时救助范围。及时救助城乡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残疾人,对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流浪、乞讨残疾人员,应给予妥善照料安置。以老养残、一户多残等特殊困难家庭,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规定的,纳入救助供养范围。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对精神障碍患者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仍有困难或不能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医疗费用的,应优先给予医疗救助。对由家庭供养的精神障碍患者,按规定给予资金补助。按照《甘肃省实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以奖代补工作办法(试行)》的规定,切实加强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和管理。
  2. 优化残疾人基本福利制度。全面落实城乡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补贴标准与残疾人基本需求相适应,与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相衔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大力实施聋儿人工耳蜗植入、助听器验配,残疾儿童装配假肢、矫形器,脑瘫儿童康复救助,残疾儿童肢体矫治手术,智力和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等康复救助项目,实现免费手术、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服务。加大对农村残疾儿童的康复救助工作力度,对无法定抚养人的残疾儿童,纳入孤儿保障范围,按孤儿生活保障标准发放基本生活费。全面落实重度残疾、一户多残、以老养残、老残一体及困难残疾人家庭生活用水、用电、用气、用暖,贫困残疾人家庭和福利机构安装燃气、有线电视的初装费及有线电视收视费等按半价收取的优惠政策。对70岁以上残疾人给予生活补助。残疾人乘坐市内公共客运车辆等交通工具享受半价优惠,一、二级残疾人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公园、旅游景点、博物馆、文化馆和体育馆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残疾人免费开放。
  3. 确保城乡残疾人普遍享有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城乡重度和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由县区政府按个人最低缴费标准为其代缴全部养老保险费,有条件的地方应当提高代缴档次。无雇工的残疾人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残疾人员和灵活就业残疾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由县区政府按照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补贴标准给予补贴。残疾人医疗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由县级民政部门从医疗救助基金中给予资助,有条件的地方应当提高代缴档次。落实国家有关新增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的政策规定,在原有已纳入医保范围医疗康复项目的基础上,扩大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医疗康复项目范围,逐步将医疗和康复训练周期较长的残疾人康复项目纳入“特殊门诊”和慢性病的医保报销范围。适当上浮残疾人住院的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上浮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对残疾人住院的政策内报销比例不得低于90%;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对残疾人住院的政策内报销比例不得低于80%。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个人住院的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和门诊费用报销比例要提高15%。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免除符合贫困救助条件的残疾人普通门诊挂号费。凡由民政部门全部代缴参保(合)费用的城乡贫困残疾人,其城乡居民医保住院医疗费用报销不设起付线。将残疾人基本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诊疗目录和药品目录,以及基本医疗和城乡大病保险支付范围。鼓励和帮助残疾人个人参加重大疾病医疗、意外伤害保险和农村残疾人财产保险等相关商业保险,提高残疾人抗风险能力。
  4. 改善残疾人基本住房条件。对符合城镇住房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优先配租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因城市规划建设需要拆迁残疾人住房的,临时安置补助、拆迁补助等各类补助在规定标准基础上提高30%,在回迁地域、住房楼层等方面给予照顾。摸清农村残疾人无房户和危房户的数量,及时将其纳入危房改造计划,农村危房改造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经济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实行危房改造差异化补助政策,对自筹资金困难的残疾人家庭提高补助标准,资金由县区自筹解决,对无自筹能力的残疾人特困户,采取建设集体公租房、过渡房或实行“交钥匙”工程等方式解决其住房问题。
  5. 加快发展残疾人托养照料服务。完善残疾人托养服务政策,加快县级托养服务机构建设,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行集中供养;建立健全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实现与儿童、老年人护理照料服务体系的衔接和资源共享。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项目,为2000人次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护理照料、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职业康复、劳动技能培训、辅助性就业等服务。 
  (四)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全面促进残疾人劳动就业。
  1. 建立残疾人就业长效机制。全面落实《残疾人就业条例》、《甘肃省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和《甘肃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依法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组织实施残疾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文化创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示范机构建设项目、支持性就业推广项目、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扶持项目和农村残疾人协会专职委员就业扶持项目。建立一批残疾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残疾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服务平台和发展空间。扶持20个吸纳残疾人从业、具有发展前景的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扶持20名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振兴传统工艺、家庭手工业等技艺的残疾人示范户。扶持一批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示范机构,辐射带动各县区普遍建立一所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扶持建设残疾人就业辅导员培训专业机构,帮助智力、精神残疾人实现扶持性就业。为900户零就业困难残疾人家庭发放补贴;扶持150名残疾人就业创业;奖励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企业30家,5年惠及225名残疾人。省财政为全省农村残疾人协会专职委员给予就业扶持和工作补助,市、县两级财政按要求给予预算匹配。
  2. 依法推动残疾人按比例就业。落实国家及我省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政策规定,建立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公示制度,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招录和安置残疾人就业,在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前提下,对残疾人能够胜任的岗位,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推动各级党政机关、政府残工委成员单位及其所属单位(机构)至少安排1名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维护残疾人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考试的平等权利,做好相关保障和辅助工作。建立超比例安排残疾人的奖励制度。落实《甘肃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对未履行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义务的用人单位严格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并按规定管理和使用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3. 稳步推进残疾人集中就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资格认定管理办法。落实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等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和辅助性就业机构参照社会福利机构享受城市建设与公用事业收费的优惠政策。建立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产品和服务展销平台,培育产品和服务品牌,打造龙头企业,落实政府采购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产品和服务的政策。探索发展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建立若干残疾人文化产业孵化基地。
  4. 支持盲人按摩业发展。落实《盲人保健按摩管理办法》,推进标准化建设,打造盲人按摩实体店品牌形象,提升盲人保健按摩市场竞争力。落实盲人医疗按摩考试政策制度,推动盲人医疗按摩行业规范化、专业化管理,多渠道促进盲人就业执业创业。落实盲人按摩机构扶持办法,建立盲人保健、医疗按摩规范化实训基地,大力培训盲人按摩骨干人员,扶持盲人按摩机构向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培训盲人按摩骨干人员100名,扶持新增就业人员100名,扶持建立30家盲人保健、医疗按摩机构,扶持新建盲人按摩所25家、盲人按摩机构品牌店8家。扩大各类医疗机构安置符合条件的盲人按摩人员就业规模。
  5. 引导残疾人多渠道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和辅助性就业。完善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和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的个体工商户的扶持政策。为符合条件的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残疾人,落实税收、经营场所、社保补贴和金融服务等优惠政策。加大对残疾人创业致富带头人的扶持力度。借助“互联网+”行动,通过培训和补贴的方式,帮助残疾人利用网络实现创业就业。发掘并支持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振兴传统工艺、家庭手工业等技艺的残疾人,带动更多残疾人开展规模化经营。按政策结合实际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完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政策,通过提供工资性、社会保险、设施设备和无障碍改造等补贴的形式,支持残疾人辅助性就业。
  6. 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和劳动权益保护。开展残疾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推行终身技能培训制度,为求职和新入职残疾人免费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为在岗残疾人提供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跟踪指导,为有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意愿的残疾人提供实用技能和创业培训、就业创业服务,为就业困难残疾人提供就业援助和就业补助。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网点要将残疾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提升残疾人职业技能水平;建立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激励机制,对获得优异成绩的残疾人按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加快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步伐,到2020年,市县两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依法开展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年审公示制度,能为本辖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加快全市残疾人就业信息化建设,通过改善设施、升级网络、改进技术、建立数据库和信息站等手段全面改善残疾人就业信息互动平台。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消除影响残疾人平等就业制度障碍,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五)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全面提高残疾人文化素质。
  1. 加快完善残疾人特殊教育体系。推行全纳教育,建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残疾人教育体系。依托现有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在有条件的特教学校开设学前班(学前教育部)、盲生高中部、聋生高中部。改善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积极探索开办残疾儿童幼儿班,积极开展学前残疾儿童的早期康复教育训练。鼓励普通幼儿园接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符合义务教育条件的残疾儿童少年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就近就便入学,开展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试点工作,确保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学生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普通高中要积极录取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有条件的县区可率先实现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费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
  2. 落实残疾学生就学资助政策。建立完善残疾学生特殊学习用品、教育训练、交通费等补助政策,提高特教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每年6000元。落实各项残疾学生资助政策,对接受普惠性学前一年教育的贫困残疾儿童每生资助600元;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学生,按每生每年500元标准给予特殊学习用品、交通费等补助;对在普通高中、完全中学、特教学校接受普高教育的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每生每年资助2000元;对在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教学校接受中职教育的残疾学生免除学费,符合资助条件的残疾学生每生每年资助2000元;对省属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每生每年资助3000元。对参加全国成人高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研究生考试等取得学历证书的残疾学生给予学费补助,所需经费和补助标准由生源地政府解决。
  3. 巩固特殊教育发展基础。落实《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落实编制,配足配齐教职工,按照国家标准为特教学校配备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依托现有特殊教育学校资源,打破区域限制,加强对普通学校实施融合教育的指导和支持。对适合社会力量提供的教学辅助和工勤等服务,探索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落实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特殊教育的相关规定,提升特教教师培训质量。组织实施《国家手语、盲文规范化行动(2015—2020年)》,制定全市实施方案,开展培训,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
  4. 广泛开展扶残助学活动。建立扶残助学长效机制,组织实施国家彩票公益金助学、交通银行——残疾青少年助学行动等各类扶残助学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资助贫困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120名。依托特殊教育、成人教育和残疾人集中就业等机构,结合残疾人职业培训、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托养服务和辅助性就业服务等开展残疾青壮年文盲扫盲工作,扫除青壮年残疾人文盲。
  (六)大力推进维权工作,全面维护残疾人基本权益。
  1. 全面落实助残法规政策。配合各级人大、政协开展执法检查、视察和调研,推动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政策的有效落实。各级政府将残疾人法规政策落实纳入政府督查范围,政府部门要将残疾人法规政策落实纳入部门工作安排,带头落实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各级政府残工委定期开展残疾人法规政策落实专项行动。拓宽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民主参与渠道,积极有效发挥残疾人、残疾人亲友和残疾人工作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民主政治生活中的参政议政作用。
  2. 加大残疾人法律救助力度。加强残疾人法律援助法律服务和司法救助,形成以司法部门法律援助为主导、以各级残联和社会力量提供的法律救助和服务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救助服务体系。新确定基层残疾人维权示范岗8个,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8个,聘请助残律师8名,为所有有法律服务需求的贫困残疾人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法律救助和服务。市县两级残联全部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和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支持扩大残疾人法律援助范围,并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支持。
  3. 全面推进无障碍建设。要以秦州区、麦积区和城区建设为突破,推动无障碍建设向乡镇、村(社区)和残疾人家庭延伸,逐步形成城乡全面无障碍格局。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建设无障碍设施,加快推进现有道路、公共建筑、公共交通、居住小区、公共场所等无障碍设施的改造。积极推进贫困残疾人家居无障碍改造,对5122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集中实施城乡贫困残疾人家居无障碍改造项目的县区要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市、县区要推进公共交通工具设施无障碍,大型停车场应当设置残疾人车辆专用停车位,并予以明示。全面推进电视、网络、语音提示等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在重点公共服务行业、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建立语音文字提示、信息屏幕报站等系统。城镇无障碍建设覆盖率达85%。积极创造条件,巩固手语新闻节目质量。为全市8500名驾驶机动轮椅车的残疾人发放燃油补贴。
  4. 完善残疾人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健全残疾人信访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畅通残疾人信访渠道,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努力将残疾人信访反映的突出问题解决在基层,使残疾人信访办结率达到100%。推动建立残疾人权益保障协商工作机制,畅通残疾人权益维护诉求渠道。完善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和残疾人系统网上信访平台,实现12110短信报警平台的全覆盖和功能提升。建立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应急处置机制,严厉打击侵犯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利益诉求。
  (七)大力开展宣传文体工作,不断满足残疾人精神需求。
  1. 营造良好的扶残助残社会环境。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残疾人事业宣传工作,围绕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开展“全国助残日”等重要节点活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和互联网,鼓励支持各级残联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两微一端),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扶残助残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融合”的现代文明理念,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环境。加强对残疾儿童家长的指导支持,为残疾儿童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2. 加强残疾人事业社会宣传。充分发挥各级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残疾人事业。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每年开设专题专栏24期,每年刊播残疾人事业宣传稿件350篇以上,坚持经常性报道残疾人工作动态,反映残疾人关心的热点问题。加大残疾人法规政策宣传,认真落实《天水市残疾人“七五”法治宣传教育规划》,将残疾人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作为全市“七五”普法重要任务。开展残疾人学法用法专项行动,提高残疾人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知晓度和维权能力。积极开展议题设置,创新宣传手段,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促进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帮助残疾人奔小康的良好社会环境。
  3. 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围绕文化建设大局,将残疾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人群之一,以基层社区为基础,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平台,以残疾人业务工作为载体,坚持活跃基层、融合发展,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全民健身工程、全民阅读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残疾人提供适合的服务内容和活动项目。每年开展残疾人文化周、残疾人阅读推广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基层残疾人文化生活。支持创作、出版残疾人文学艺术精品力作,培育残疾人文化艺术品牌。创新服务模式,探索组织实施依托社会力量开展残疾人文化服务。实施文化进家庭“五个一”项目,帮助全市1000户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每年读一本书、看一次电影、游一次园、参观一次展览、参加一次文化活动。
  4. 活跃残疾人体育生活。实施“残疾人体育健身计划”,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推广、普及一批适合残疾人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建设和完善20个残疾人自强健身示范点、15个社区特奥活动示范点,培养150名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实施“自强健身工程”、“康复体育关爱工程”,继续开展“残疾人健身周”“全国特奥日活动”等活动,推动残疾人体育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继续实施康复体育进家庭关爱工程,为3000户重度残疾人家庭提供康复体育器材、康复体育方法及康复体育指导进家庭“三进”服务。开展残奥、特奥、聋奥运动,建立残疾人运动员、教练员和技术管理人员信息库,积极选拔、培养、组织优秀运动员参加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对在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的残疾人运动员予以奖励,奖励标准参照施行的与健全人同级别赛事同等奖励标准执行。对获得省级及以上赛事优异成绩者,帮助解决就学、就业和生活保障等困难。
  5. 积极为残疾人提供文化服务。社会公共文化设施要对残疾人免费开放并提供特殊服务,增加适合残疾人特点和需要的活动内容与设施,促进残健交流。充分利用街道文化站、社区活动室和其他文化场所,组织开展残疾人文化活动。积极开展“文化进社区”“文化进乡村”活动,为基层残疾人提供文化服务。县区公共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览室,配置盲文图书、有声读物、大字读物及阅听辅助设备,不断增加盲文图书和有声读物种类、数量,为盲人提供送书上门等服务。
  6. 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加强对残疾人特殊艺术的指导和扶持,组织专业文艺团体开展文化助残活动,鼓励专业艺术工作者进行特殊艺术创作和节目辅导。加强特殊艺术人才培养,扶持各级各类特殊艺术团体建设和创作演出,进一步加强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天水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建立健全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库,注册人员达到120名。培养116名社区残疾人文化活动辅导员,满足各类特殊艺术人才的成长成才需要。对在国内外重大文艺展览、演出等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的残疾人文艺人才予以奖励,奖励标准参照施行的与健全人同级别赛事同等奖励标准执行。对获得省级及以上赛事优异成绩者,帮助解决就学、就业和生活保障等困难。
  (八)大力加强组织建设,全面夯实残疾人工作基础。
  1. 加强基层残联组织建设。残疾人组织是推动残疾人小康进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各级残联要按照《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要求,全力做好换届工作,配齐配强班子成员,选配充实优秀年轻干部,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依法依章程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建立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反映残疾人的呼声愿望,协助政府做好有关法规、政策、规划、标准的制定和行业管理工作。实施残疾人组织建设“强基育人”工程,进一步扩大残疾人组织覆盖面,提升县域残疾人组织治理能力,完善工作机制,改善工作条件,解决好待遇问题,充分发挥其作用。将乡镇(街道)残联、社区残协专职委员纳入公益性岗位管理,按规定落实相关待遇。按照特事特办原则解决好乡镇(街道)残联专职理事长的职级待遇。
  2. 加强各级残疾人工作者业务培训。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实现全市各级各类残疾人工作者培训全覆盖,加快提升残疾人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广泛开展自强活动,培育残疾人自强典型,引领带动其他残疾人;大力弘扬人道主义和自强不息精神,团结教育残疾人遵守国家法纪,鼓励和帮助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发挥残疾人在残疾人事业中的主体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建功立业。
  3.发挥残疾人专门协会作用。支持残疾人专门协会和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开展服务残疾人和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工作,加强经费、场地、人员等工作保障。探索残疾人专门协会法人治理模式,创新工作载体,规范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广泛组织开展适合各类别残疾人特点的活动,促进协会发挥“代表、服务、维权”职能。选拔优秀残疾人或残疾人亲友负责专门协会工作,举办协会主席培训班,实现规范化运行,确保协会工作广泛深入开展,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密切联系残疾人,代表残疾人利益,反映残疾人需求,活跃残疾人生活。
  4. 有效开展志愿助残服务。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运用社会化工作方式,探索与高校、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等合作,倡导在单位内部、城乡社区开展群众性扶残助残活动。组织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项目,广泛开展“手拉手红领巾助残”“志愿助残阳光行动”“邻里守望”等群众性助残活动,为残疾人提供脱贫解困、生活照料、支教助学、社区导医、文化体育、出行帮助等服务。完善助残志愿者招募注册、服务记录、组织管理、评价激励、权益维护和志愿服务供需对接等机制,扩大实名制登记助残志愿者人数,推行结对接力等服务方式,促进志愿助残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和有效化。加强志愿助残机构规范化建设,推动志愿助残服务的项目化运作和制度化管理。
  (九)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残疾人服务水平。
  1. 统筹规划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城乡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托养、文化体育、综合服务等专业服务设施纳入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在立项、规划、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等方面优先安排,重点扶持,使残疾人服务设施布局合理、条件改善、功能完善,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为残疾人服务。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配套建设残疾人服务设施,实现合理布局。实施县域残疾人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建立健全县级残疾人康复、托养、职业培训、辅助器具适配、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平台,辐射带动乡镇(街道)、村(社区)残疾人工作开展。对建成通过验收且依法登记投入运营的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享受当地社会办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税费减免和床位补贴的优惠政策。继续实施市、县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项目,加强残疾人就业、听力语言、盲人医疗按摩等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
  2. 加快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进度。完成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并实现运营,切实提高整体运营管理效能,满足残疾人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康复医疗服务需求,把中心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先进、质量过硬的现代化康复中心。市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规范开展听力语言康复、儿童保健等相关业务,强化医教结合双向发展的理念,并拓宽服务领域,在残疾预防、康复服务、融合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老年听障服务等方面实现全年龄段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实现教育、培训、康复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各县区要积极争取县级康复中心和托养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结合医疗机构改革和社会福利院、乡镇敬老院、五保家园建设,整合项目和资金,建设残疾人康复中心和托养服务中心,切实扩大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规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兴办残疾人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服务。
  3. 加强残疾人工作信息化建设。贯彻《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互联网+科技助残”行动,不断提高残疾人事业信息化水平。加强残疾人人口基础数据、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数据、残疾人事业统计数据、残疾人小康进程监测数据的综合管理和动态更新,有效整合涉残数据资源,建立与相关政府部门数据资源交换和共享机制。借助“甘肃省残联智能化服务管理平台”建设,打造手机推动“互联网+残疾人服务”模式的创新应用。严格残疾人证核发程序,简化办证流程,加快推进智能化残疾人证办理工作,规范残疾人证科学管理。加强残疾人工作信息化队伍建设,加大基层信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三、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将贯彻落实《天水市“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有针对性地把保民生的重点放在迫切需要关心的残疾人群体身上,从政策上倾斜、资金上保障、项目上支持、精神上鼓励,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残疾人工作,主要领导要经常性调研残疾人工作,倾听残疾人诉求,主持决策残疾人工作重大事项;分管领导要亲自组织实施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督促抓好各项措施全面落实。
  2. 加强协作配合。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残工委建设,各成员单位要将各自工作任务纳入本系统、本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靠实责任,强化督查,抓好落实。城乡基层组织要发挥在残疾人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各项目标任务纳入村、社区建设总体计划,统筹兼顾,确保残疾人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3. 加大经费投入。建立残疾人事业经费投入合理增长机制。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经费采取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社会捐助、个人与单位负担等多渠道筹集。市、县区财政在保障残疾人工作正常经费的同时,坚持据实按需的原则,督促指导同级残联履行好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的主体责任。提高绩效管理水平,管好用好残疾人康复经费和彩票公益金留成支持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资金。强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管,重点支持残疾人就业和培训工作。着力构建残疾人事业发展资金投入多元化格局,全力保障残疾人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4. 强化宣传教育。各级宣传部门及各类媒体要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宣传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典型经验和工作成效,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扶残助残的传统美德,激励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倡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残疾人事业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活动,为全面实施规划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四、组织实施和监测评估
  1.组织实施。实施好《天水市“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县区要依据本规划制定“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市直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制定配套实施方案。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要将规划主要任务指标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本部门专项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成立评估领导小组。为确保《天水市“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顺利实施,市政府残工委邀请有关专家和优秀残疾人代表参与,组成市“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加大督促检查和目标责任制管理力度,确保“十三五”规划既定目标圆满完成。
  3.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各级政府要建立规划主要任务年度目标管理和实施情况的督查、监测及跟踪问效机制,在年初逐级签订规划重点任务目标管理责任书,县区政府残工委在每年第三季度逐级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自查评估,市政府残工委在每年第四季度进行抽查,并委托有关机构开展第三方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执行中的问题,有效推进“十三五”规划的施行。评估领导小组在“十三五”中期和期末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考核、绩效考评和信息公开,对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没有完成任务的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责任。 
  附件:《天水市“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重点任务分工

 

 

 


主 办:365bet在线官网办公室 
备案编号: 陇ICP备05001007号-1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34号
邮编:741000 E-mail:szfxxb@163.com